老虎机游戏大厅

邮箱登录: CSSC邮箱 CSIC邮箱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老虎机游戏大厅成员动态 → 正文
“惟有奋斗”——追记中国船舶武船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姚胜华
来源:中国船舶集团     日期:2022-11-08    字体:【大】【中】【小】


  编者按:

  汽笛悲鸣,斯人已去;汉江无语,精神永存。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姚胜华,一位沉默、讷言的人,他把自己熬干了、燃尽了,默默地用理想和信念、用忠诚和热血、用苦干与实干铸就的,是一座伟大的丰碑!他的精神就像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跨越时空,熠熠生辉!
  姚胜华是新时代传承弘扬军工魂、奋力实现强军梦的突出代表,是“把一切献给党”的军工精神的生动写照,是“舍我其谁勇担当”的军工文化的完美诠释。让这种精神和文化在中国船舶集团厚植、生根、开花、结果,成为党员干部自觉践行的行动准则,兴装强军、舰船报国就拥有了不竭动力。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在薪火相传中生生不息。从榜样身上获得动力,让英雄精神烛照中国船舶人砥砺信仰,锤炼不忘初心、坚定赤诚的政治品格,永葆使命为先、冲锋在前的先锋本色,激发恪尽职守、奋发有为的担当精神,在新时代里激昂奋进,为建设世界一流船舶集团再立新功,这是我们对英雄最好的纪念,对英雄精神最好的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推动我国从造船大国迈向造船强国,需要解决无数卡脖子的关键技术,更需要无数像姚胜华这样无私奉献的科技创新人才。让我们踏着英雄的足迹,继续英雄未竟事业,切实扛起强军首责,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努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背海则弱、向海则兴,封海而衰、开海则盛,这是历史的深刻昭示。海洋意识的强弱,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伏羲氏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水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以水治为开端的中华文明,自上古时代开始就有驾舟船驱江海、泽被苍生万物的博大气概。然而,近代的海洋却带给中华民族刻骨铭心的屈辱记忆:从被坚船利炮轰开国门,到甲午海战折戟沉沙。随着东亚乃至世界格局被一起重塑的,更有民族船舶工业自此独立自强、奋发有为的百年求索之路。

  “惟有奋斗”是姚胜华朋友圈的最后一条状态,更是他为中国船舶工业默默奉献31年的“缩影”——这位农民的儿子,直到最终因病不幸殉职,不见其人豪言壮语,未有慷慨激昂之论。他的选择明确而坚定:春蚕到死,蜡炬成灰,把一腔热血洒向荆楚大地,洒在中华民族阔步迈向海洋强国的大道之上。

  他用三十一年的奉献,实践了“惟有奋斗”的人生格言。

  一位同事记得,一次送某型号新船下水时,江面波澜不兴,阳光照在现场指导工作的姚胜华脸上,显得他疲惫又沧桑。他目送船开走,沉默许久,缓缓道:“送每一艘船都像送自己的孩子,总怕他在外面渴了、饿了,遇到问题——它走到天涯海角,心也跟着一起飘到天涯海角。”


△工作中的姚胜华(中)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妻子张雪记得,姚胜华多年前对她讲过自己放弃其他高薪工作,选择武船集团的原因——武船集团是军工企业,在这里是为国家、国防做事。至于物质待遇,基本生活能过去就行。“挣多少钱是多呢?”他问,“能为国家做事的机会,不是到处都有的。”
  从1991年进入武昌造船厂(武船集团前身)工作开始,姚胜华就像一只上满弦的钟表,沉默而坚定地运转着。仅一年的时间,这个憨厚热心的小伙子就完成了从学生、工人再到技术员的转变。
  “相信生活在这么多工程师之中,只要我勤学好问,一定会成熟起来!”在实习报告里,他这样写道。
  1998年6月,姚胜华开始从事武船集团三维设计相关工作,同年获得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
  世纪之交的中国船舶工业,面临着入世后来自世界各国先进船舶制造技术工艺的挑战,更有对新引进软硬件技术“吃不透”“用不好”的隐忧。以2000年国内骨干船厂为例,其生产效率仅为日韩船厂的1/10~1/5,造船周期要超出一倍,销售毛利率相差5个点以上,人均产值更相差10~20倍;日本一家中型船厂——大岛船厂的一座船坞年建造船舶18~19 艘, 我国的船坞(台) 平均只能建造 2~6 艘!
信息集成度低,设计、生产、管理各领域基本上处于孤岛状态,进而严重影响整个船舶制造业的制造效率。试问,如何与各个“身怀绝技”的国外船舶制造商竞争?在国内造船业推行信息化改造,进而推动设计、工艺和管理的全面创新,建立现代造船模式,成为亟待全体中国船舶人解决的大课题。
  作为船舶制造流程中至关重要的“设计关”,三维建模工具的引入,是突破国内船厂效率命门的一大“法宝”。它能够全面清晰呈现船舶产品设计结果,快速检查设计存在的问题,减少实物验证。同时,基于统一的数据库,能够实现船舶设计多专业并行作业以及设计信息的统一管理,大幅提高产品设计制造效率和质量,降低制造成本,缩短制造周期。
  如果能在全三维环境下模拟实现诸如电缆布置、组装流程等步骤,就无需在整船建造完成后再行布置相关结构,可以极大提高设计建造效率。但20世纪90年代,国内船舶行业在这方面尚处起步阶段。从无到有的难度,可想而知。
  责任大、任务重、时间紧,姚胜华在基层技术负责人的位置上一干就是十余年。
  “要追,就瞄准世界顶尖的技术追!”姚胜华注意到,当时国外先进船厂最常用的设计软件CADDS5可大大提高设计效率,但由于该软件本身并非专供船舶制造业,加上国内船舶设计工艺流程的实际与国外有诸多区别,必须对其进行“本地化”“定制化”的开发才可使用。
  二次开发的过程是痛苦的:各船厂设计建造模式参差不齐,部分工艺流程亦有“本土化”特质,要让国外设计软件与之接轨,需要付出大量心血。那一段时间,人们总能看到姚胜华在结束一天的工作后快步走进办公室加班到深夜十一二点。在他办公室桌面上,打开的笔记本记录着密密麻麻的数据,电脑里舰船系统各部位的三维构造图改了又改……
  经过不懈努力,姚胜华带领团队突破了船舶电缆综合布置、电气设计基础库构建等三维设计关键技术,解决了CADDS5软件与ORACLE数据库的接口问题及跨区域电缆在三维空间的布置问题,二次开发后的软件在国内数家大型船舶制造企业得到推广应用;设计出国内第一艘全三维生产设计数字样船,使得武船集团的船舶电气三维设计步入我国造船业的最前沿,填补了电气三维设计在我国造船业的空白。
  躺在功劳簿上睡觉,不是姚胜华的追求。技术上永不满足的他,开始涉足军民船设计等领域。2016年,姚胜华任武船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从技术、保密、质量、安全到军民品生产,他担负起武船集团核心领域工作的重任。无论职务如何变动,少年时矢志报国的梦想始终在姚胜华心底沸腾。
  国内首艘3000吨级大型浮标作业船“向阳红22”号、海事系统首艘1200吨级全电力推进中型航标船“海巡1717”号、国内首艘具备破冰能力的大型航标船“海巡156”号、台湾海峡首艘大型巡航救助船“海巡06”号……2019年接手负责武船集团民船生产以来,姚胜华的一个个“孩子”接连问世,驰骋于深蓝海疆。
  作为我国海军舰艇总装建造领域的杰出专家,姚胜华长期奋斗在科研生产一线,担任过多型重点型号水面舰艇总师。他负责武船集团承接的多型水面军品,产品性能优良,运行稳定,综合评分多次排名第一,受到用户一致好评。
  某水面舰艇是国家重点项目,为我国首次研制,大量新设备、新技术首次应用,技术指标先进、船型复杂、建造技术难度大。姚胜华同时兼任该舰总工艺师及总建造师,是研制该舰的核心人物。他组织精干力量集智攻关,先后突破了十余项总装建造核心技术,逐步攻克建造难关。该型舰艇在人民海军比武中多次获得重要奖励,为人民海军提供了目前设备最全、科技含量最高的舰船辅助装备,弥补了海军某关键能力短板,有效提升了我国海上综合作战能力。
  公务船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的行政执法机构。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际形势日趋紧张,尤其是东南沿海方向纷争不断,为维护祖国海疆安全,国家急需建造一批大吨位、高技术含量的公务执法利器。
  在姚胜华的带领下,武船集团在武汉双柳新总部重塑了民船产线,优化了建造管理流程,提升了建造效率。加上自身20余年的公务执法船技术积累,自他接手后,武船集团建造的大吨位公务执法船在防撞能力、续航能力、机动能力、信息化程度和执法手段等方面均有了很大提升,基本追上甚至超越了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海岸维权执法船舶水平。尤其是今年交付的台湾海峡首艘大型巡航救助船“海巡06”号,不仅可作为独立、立体、移动的行政执法单元,也可与通信指挥车、巡查车、直升机、无人机等其他执法船艇协同配合,构建“陆海空天”一体化综合监管和快速反应系统。该船的列编,将有效增强东南沿海乃至台湾海峡的海事监管服务力量,提升水上交通动态管控和船舶险情事故应急处置水平,在保障战略物资运输通畅和重要航运通道安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军贸业务是姚胜华的另一块“主阵地”,各项目技术要求高、时间紧,对接流程异常繁杂,风险挑战远超一般项目。面对千头万绪,姚胜华只有一句:交给我,会做好。精心统筹管理下,LMS 项目首制舰提前半个月交付。不成想,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给后续舰按期交付带来挑战。
  “遇事多沟通,十个人比一个人脑袋好使。” 姚胜华把与同事们沟通的良好氛围带到国门之外,带到客户身边。与船东协商后,大家决定“灵活机动”,采取线上报检等途径保证节点按期实现。最终,该系列4艘船全部实现“0备忘”交付,无任何遗留问题。2016~2021年,姚胜华分管的五型10艘军贸产品全部交付,产品建造质量相较以往显著提高。
  向上的时代给予奋斗者机遇,奋斗者亦报之以沉甸甸的果实。
  多次荣获国防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个人获得武船集团标兵、集团公司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全国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卓越领导者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这里能罗列的嘉奖,不是姚胜华的全部。
  在姚胜华的带动下,他的家庭两代10人中,有6人投身国防和军队建设。这个从贫困村庄走出的鄂东少年,一步步地朝当初以身报国的志向进发。

  他用“共产党最讲认真”的作风,打造出船舶铁军金字招牌。

  难得的闲暇时分,姚胜华喜欢和儿子姚靖维谈自己早年做农活的经历。

  “你知道怎么收稻谷吗?”他告诉儿子,收获作物的时节非常重要。老家湖北黄冈夏季多雨,水稻收割窗口期往往只有几天,“到了节点就要赶紧抢收,一刻耽误不得。”少时的姚胜华,在繁重课业之余还要拿起镰刀,在稻田中帮助父亲做农活。因长年累月做农活,姚胜华的手臂异常粗壮,皮肤被两湖地区的酷暑晒得黝黑。用姚胜华自己的话说,工作后繁重紧张的科研生产任务节点,与大家合力抢收水稻有共通之处:厘责任、抓主要矛盾、合并同类项、分工协作。
  “万物皆有规律,只要认真想,总能找到它。” 姚胜华这样为儿子总结。


△与儿子姚靖维在乡下老家

  1968年,姚胜华出生于湖北黄冈浠水一个农村家庭。1987年,戴着一副破旧眼镜的他,顶着高考前突发的高烧,考入湖北工业大学电气专业。4年后,他以年级第一的成绩成为学院优秀毕业生,并放弃知名企业的工作机会,选择投身国防军工,进入武昌造船厂第26分厂,做起了维修电工。

  熟悉船舶修造这行的都清楚,船厂电工工作环境之艰苦超出想象:作业噪声让人耳鸣不止;在迷宫般的船体滚一圈,身上沾满烟尘油污;电焊废气和环境扬尘侵蚀着肺部;地面各种阀体、螺栓和铁钉铁块“星罗棋布”,稍不注意就扎穿劳保鞋;更不要提大修过程中夜以继日赶工期、高空作业和武汉夏季的“著名”高温……但姚胜华乐在其中。
  “再多逼逼自己,什么事都能扛过去。”回忆起那段经历时,姚胜华这样对儿子说。热爱身边的电缆、油污和粉尘,成为他乐在其中的秘诀。
  “班组里的师傅都是我的老师,只要有学习的机会我绝不能放过。”遇到不懂的问题,姚胜华喜欢向年长的老工人师傅递烟追问。时间一长,车间里发出任何异响,他都能立马判断出什么环节出了问题。
  车间里的事情基本搞懂后,姚胜华自发研究起结构图纸。有一次,他瞧着图纸上某个电器的开关设计“不太对劲”,但又因未见到实物无法确认,便暗暗留个心眼儿记下。产品试运行果然异常,他从故障反推验证了此前想法,两小时解决问题。他的认真至此在同龄人中有了名气。
  后来,职务变了,但闲暇时分,姚胜华仍乐意向他人谈及自己扛着数十斤稻谷走山路的经历。“现在想想,那真不是件容易事。”浠水口音、标志性微笑让每一位和姚胜华聊过天的人印象深刻,“但不管挑担子还是摆小摊,都是有方法论的。”
  “去一线——不去一线,能了解什么情况?”每周雷打不动,姚胜华要把船厂里的所有船至少走两遍。走一走,听起来不难,做起来则需相当脚力:武船集团双柳基地占地4000余亩(约合266万平方米),各车间、泊位(码头)加起来共有20余艘船舶,他每一艘都要上去“过一遍”,一趟下来至少半天,还会影响处理其他事的时间。但他照走不误。有时候刚开完会,姚胜华就从会议室一路走过来;刚吃完饭,就从食堂走过来;离得再远点,为节省时间,就开车来。大夏天甲板温度近60摄氏度,他全套工作服和劳保设备仍是整整齐齐。“要做表率。”姚胜华这样对身边人解释。
  上了船,姚胜华直接向现场负责人要生产记录,按人员、设备、原材料、方法、环境和测量系统“六要素”逐个对照。时间一长,人们熟悉了他的风格。为节省他时间,往往是姚胜华刚上船头,船尾已把要查的记录准备好。
  2020年中的一次“姚式突击检查”时,姚胜华的脸突然一沉。周围陪着上船的人都心里一惊,开始交换眼色。
  “轮机托盘是不是配错了?” 姚胜华说。
  见周围人不言语,姚胜华一指托盘:“桥归桥、路归路,工装的东西要单列,不要放在轮机托盘中。”
  “你们说说,为什么配错呢?”姚胜华边给托盘拍照边问。
  “大概是我们对工艺没理解到位,配错了……”负责人羞愧难当,又想“抵抗”一下子。
  “回去查一查线路,今晚协调会上讲。”姚胜华温和又严厉,“‘大概’这种词以后不要用了。你那边讲‘大概’,我这边就成‘大大概’了,是不?”
  绕了一圈,姚胜华和大伙儿讲原因:“配不对,不光影响工作效率,还会带来成本归集等管理方面的问题。要是养成习惯,那还要托盘管理干啥?效率是从细节里‘抠’出来的。”临下船,姚胜华扭头说到,“我知道有些师傅艺高人胆大,但还是不能在甲板上直接切割(材料),万一不小心割着甲板怎么办?要垫托盘。还有,搭在船上的跳板要及时拆,别闲放着,其他船上还要用。”
  还有一次,某临近交付节点的军船出了“怪事”——大量工人在船上触到静电,具体原因一直找不到。情况越来越严重,大伙儿犯了愁——静电会打坏船上的电子设备,人员安全无法保障,船也没法交付。
  “请老姚来吧。”现场会上,大家的意见出奇一致。
  有“武船119”之称的姚胜华临危受命。设计、施工、品控……按常规流程查,一切严谨合规。姚胜华一时也没了头绪。他坐下来和工人聊天,有人随口一嘴:“每次有领导上船检查,都要铺层地垫……”
  姚胜华一拍脑袋:“问题可能出在这儿!”
  原来,若地垫铺太多,就会形成一层层的电容积蓄电荷。而工人作训服为绝缘的,行动过程中会摩擦产电,积蓄在地垫内。当有人不戴手套摸到船体金属部件时,积蓄的静电荷释放,造成触电。也不能怪大伙儿想不到——由于电磁波具有穿透性,能量会在预料不到的地方堆积,船舶电气设备在应用中不按设计思路“走”的情况时常发生,出了问题也难以溯源,只能靠几十年工程经验带来的“直觉”处理。
  “随着交船临近,地垫铺的层数越多,触电问题就愈发严重。”分析会上,姚胜华言简意赅,“马上撤垫子。”
  垫子撤了后,触电事件再未发生,该军船如期交付。
  “解决类似复杂程度高的问题,既需要对电气知识的灵活运用,更需要虚心请教一线工人,了解真实情况。”在工作日志中,姚胜华这样写道。
  姚胜华就像默默运行的纠错程序,几乎不出错,很少露疲态。整个武船集团,没人敢在技术和生产上和他打“马虎眼”。对方法论的重视,让姚胜华尤其关注“精度管理”这一概念。在他的策划和推进下,武船集团的生产管理效能等各项指标突飞猛进。以他工作的最后一个半年计,仅2022年上半年就较去年同期平均提升16个百分点,单船精度管理无余量搭载率超91%;民船产线多点开花,成功完成16艘船的交付任务,大节点实现率较去年同期提升30%。
  一种近乎强迫症的执念驱使姚胜华前行。每次出差回到厂里,无论多晚,他一定拐个弯到办公室,检查当天的报批文件,确保当日报批全部处理掉;哪怕连轴转,开会的时候从不打瞌睡,连厕所也很少去。
  姚胜华厌恶一切效率低下的行为。每次开会前,他总要事先“预习”会议内容,让解决方案了然于胸后再坐进会场。“小型会议控制在1小时,重要会议控制在2小时,无关人员绝对不参会。”每个熟悉姚胜华的人,都知道他的这条开会“铁律”。
  偶有晚上下班早点儿,同事朱小舟碰到姚胜华在操场散步,想给他讲点轻松的事,让他的大脑放松下来。但话讲不到三两句,往往又被他绕回到工作中去,两人绕圈速度也会被带“飞”。“他的思维总沉浸在工作环境中,往往是越说越来劲儿,脚步也越走越快。”朱小舟说。
  以至于最后,看到姚胜华的遗容时,朱小舟感到“有点恍惚”。“姚总,从来没见您这么轻松过。”朱小舟默默想着,泪如泉涌,“您太累了,好好休息吧。”

  他以春天般的温暖,凝聚成攻关团队永远向上的灵魂

  2016年7月23日,武船集团传达了一条紧急通知:一型重点产品的维保任务须于8月12日前完成并交付部队。这让武船集团保修队顿感压力:交付日期大幅提前,工期只剩20天,能做完吗?怎么确保产品维保不出问题?厂房中,压抑的沉默笼罩着人们。霎时间,不知谁的声音划破了凝固的空气:“姚总来了!”



△对细节的一丝不苟是他留给人们最深的印象之一

  没人不认识姚胜华——对一线工人而言,每逢项目节点,这是位一定会到场的人。人们纷纷向他点头致意,一张张紧绷的脸开始舒展。
  “想把事儿干好,关键在于把规律掌握好,把工序步骤安排好。当然,大家加班加点赶进度是避免不了的。”他讲起话来不慌不忙,眼神严谨又温和,“我会一直陪着大家。”
  话好说,具体怎么做呢?
  和大家商量后,姚胜华心里一份应急保障方案快速成形。现场位于长江入海口——江苏启东,后方保障加工厂则在武昌。武昌后方,加工厂24小时待命,即时加工作业并提供完工材料;启东现场,为武昌加工作业提供一手数据。两方之间,专人“人肉”将完工材料从武昌通过高铁或飞机运至启东,机场或车站再以专人接站,确保万无一失。现场作业,则是钳工做完电焊装配上,装配完了除锈、油漆上,现场吃住,确保工位24小时不间断有人。工人们尚且四班倒,但姚胜华基本“全天候”:每天除了回宿舍睡三四个小时,就是一屁股蹲在现场。
 “有什么问题尽管来找我。” 姚胜华对全体检修队员讲。
 检修队员们至今仍记得与姚胜华相处的每一个细节——这么急的节点,这人一点也不慌,依然冲人笑眯眯的,从不对人发火,讲话温文尔雅,仿佛天塌下来也不怕。
  不慌,在于姚胜华有底气:又懂工艺又懂管理,现场没他没见过的事儿。不仅不慌,还能在现场发现并解决工艺问题,搞出创新点子来。遇到这种领导,干起活儿来有信心、有动力,更有一份宝贵的拼劲儿。跟姚胜华一起加班,没人有怨言——人们总愿向好人证明,自己值得他这样。
  就这样,奇迹发生了:8月10日,项目提前3天完成系统恢复、系泊试验和航行试验,具备交付条件——17天完成了30天的工作量!
  工程师杨官礼与姚胜华共事多年。他记得,早年姚胜华在三维所时,所内的氛围就好得出奇:社会上不少职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年会和团建,三维所的每个人都不想错过。有人出完差争分夺秒回到厂里,就为参加团建。秘诀在于,姚胜华喜欢自己带头,利用团建机会打破所内人际关系的“坚冰”。两三个搞笑节目,几首感人歌曲……很多平日里因为工作“互看不爽”的人,在参加晚会时互吐心事,一解芥蒂。
  人们对姚胜华太熟悉了,以至于会不自觉摒弃社会中常见的所谓“上下级之分”。一位职工在结婚当天才想起喊他当证婚人,“天天见天天说话,自己都没意识到忘了喊他”。正出差的他急忙打电话给杨官礼:“我给咱们所这么多人都证婚了,这一位也不好落下。”嘱咐杨官礼一定代他证婚。
  同事小谢记得,刚参加工作那会儿,由于自己与其他同事平日接触协调存在问题,吃了几次闭门羹,一时工作很难开展。没等他主动汇报,姚胜华借与对方聊天的机会告知,“以后凡这个领域的事,需我审批的,要先经小谢批过。”至今,小谢都在感激这句话:“他是一个多细心的人!”
  “他对这个世界充满善意。”姚胜华的知识分子作风,在一向直来直去的船厂职工中显得另类。数以千日记的相处时光里,同事们迎接过他的无数次笑容,迎接过他无数次对工作不疾不徐的儒雅和一丝不苟的坚持。没错,是有事情能让他生气,但在大家面前,这个人似乎永远云淡风轻——气到极点,最多是涨红了脸,摇摇头不说话。事后,只要你肯开口向他解释情况,他总友善地笑笑,脸上满是对关系缓和的欣慰赞许,“同事间没那么多事儿”。
  刚开始负责军船公司时,一位老领导与姚胜华在某技术问题上发生分歧,开会时当众斥责:“这事儿你搞不清楚的,最好先别管。”他气得满脸通红,但还是忍住了,一言不发。
  这种亲和力,让与姚胜华接触过的人们啧啧称奇。
  有段时间,朱小舟和姚胜华二人很长时间没有相见。过了半年,他们在长长的走廊里再次相遇。“很远就看见了,姚总满脸笑容地走过来,一路走一路看着我笑。”朱小舟回忆,“他问我,‘怎么样,新岗位还适应吧?’”
  “时至现在,我仍然清晰记得他老远笑着向我走来的身影。”朱小舟说,“他的身上有很多人心、人性和人情的美好。”

  造船与做饭,是他家国情怀最朴素的写照。

  2020年,武船集团正式搬迁至位于新洲区的双柳基地。但在爱人张雪和儿子姚靖维的记忆里,早在两三年前,姚胜华就已开始往双柳跑了。

  以往在武昌区办公时,即使工作再忙,不管多晚,姚胜华晚上总能回家睡个觉——当然,回家时间实在太晚,他和母子俩一般打不上照面。由于工作时间姚胜华不是在开会就是在现场,电话很难接通,夫妻二人逐渐习惯用纸条交流。


△与妻子张雪为数不多的合影之一

  “冰箱里有菜,热一热就能吃”“勿忘做胃镜检查”“靖维给你买了礼物放在客厅角里”……一觉醒来,张雪会在客厅桌子上发现姚胜华的“回信”,压在他早起晨跑时给娘俩买的早饭下。“那时候心里还有个安慰——虽然没见面,最起码人回来了。”张雪说。

  到双柳办公后,由于离家太远,交通不便,姚胜华每周只在周六晚上回趟家,周日下午再次离开。
  “明天想吃啥?”到家后,姚胜华总会问爱人和儿子。默默记下需要买的食材,第二天一早借晨练把娘俩早饭买好,再去菜场为午饭做准备。在儿子姚靖维的记忆里,周日上午一起床,推开房门,厨房那头总会传来父亲切菜做饭的声音。那是他一周感觉最温馨的时刻。由于姚胜华的菜做得太好吃,张雪的厨艺至今没什么长进。
  在姚胜华心里,他觉得自己对不起娘俩:一是一年六分之五的时间不在家;二是多次谢绝民企数倍薪水“挖角”,一家人过了很长时间紧巴日子。做饭,似乎是三口之家短暂相处时光中他唯一能补偿的。
  姚胜华喜欢边切菜边哼歌——一周工作的所有疲惫辛劳,靠哼歌能“唱”走大半。“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这首《小草》,是姚胜华最常哼的曲子。再不,就是放食材下锅时来首《好大一棵树》:“好大一棵树/绿色的祝福/你的胸怀在蓝天/深情藏沃土……”
  周日下午两点左右,打扫完卫生的姚胜华会躺在沙发上小憩一会儿——这是他一周唯一的空闲时刻。半小时后,这个爱操心的老爹又要起床,拉着体重略微超标的儿子到户外活动身体。每当爷俩走在江边公园的步道上时,姚胜华总会留心长江的水位——交船的周期与水位密切相关。发现水位高了,他会抱怨几句:“这么高,怎么过得去南京那边的桥呦!”
  姚靖维小时候,上幼儿园喜欢赖床。姚胜华就会把他从床上抱起来,穿好衣服,把儿子放在自行车后自己用竹子做的竹篮里。“走啦走啦。”他温柔地劝儿子。下雨时,他用雨披把儿子的座位裹住。在雨披里,姚靖维觉得很温暖。
  姚靖维舍不得父亲离开。每当父亲出差时,他迈开小步子,爬出窗户,整个身体挂在防盗网上。网子很密,他只能把手伸出去,朝着楼下的父亲挥来挥去。等在下面的姚胜华满面笑容,报之以一连串飞吻。
  晚上,姚胜华会在电话里告诉儿子:“你已经是个小男子汉了,要学会保护好妈妈,知道吗?”小姚连声“嗯嗯”,答应得很响亮。
  姚胜华喜欢穿儿子的旧衣服和磨平了底的鞋,自己没什么生活开销。他的父亲七八年前去世,母亲过不惯大城市的生活,来武汉住了几次,又回老家了。感激于邻里乡亲的照顾,他先后自己掏腰包在村中修了水泥路、装了路灯,还把村中的水井换成了水龙头和水泵。在老家,一向不喜欢“花里胡哨”的他,给不会操作手机的老娘买了可以视频的手表,确保随时可以看到母亲。
  “娘,我工作太忙了,平时不能尽孝,以后想我了,就能用这个手表看到我,我也可以看到您。” 姚胜华对母亲说。
  因为工作,同事刘江晗晚上找过姚胜华几次。他发现,在厂宿舍里,只要稍微有点空,姚胜华就会打开手表视频,默默看着母亲不说话。
  这是一个把感情深藏内心的人!
  张雪心中一直有个很大的遗憾:一家三口竟从未外出旅游过。说起来,这都要“怨”姚胜华。回趟家尚且奢侈,最多也就是在武汉市内的东湖等景点转一转,连武昌区都很少出。拍拍照,照片还都以她和儿子为主。至于姚胜华,能挑出来的生活照竟只有六七张。
  “你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出去玩玩呢?”一次,张雪问丈夫。
  “退休——等我退休了,咱们就能去很多地方了。” 姚胜华想了想,认真答道。
  “说不定我等不到那天就‘走’了!”张雪半开玩笑地说。
  谁能想到,先“等不到”那天的,竟然是生龙活虎的姚胜华。
  “他这个人好像就没什么缺点。”张雪流泪告诉记者,“虽然总见不到,但我和儿子感觉身边一直都有他。他在我心中,是满分。”
  姚靖维十分崇拜自己的父亲。“你是我的偶像,爸爸!”小时候的姚靖维喜欢讲这句话。每当听到这句话,姚胜华都会显得特别开心。
  “我一直都会是你偶像的!” 姚胜华眉毛一挑,“嘿嘿”笑着告诉儿子。
  姚胜华保持着一个令人吃惊的纪录——实行公休假以来,从未休息过一天。
  他是“迟钝”吗?是无情吗?
  谁都明白,这个在妻子口中可以打满分、儿子愿对他讲所有心里话的男人,不能用这样的词形容。
  那都是对武船集团、对船舶事业深沉的爱,让亲情在权衡灵魂重量的神圣天平上轻轻翘起;让不善言辞的农民之子燃尽了最后一息生命之火。
  
  
  
  图片
  
  
  巡天遥寄一千河
  
  英灵此去碧波中
  
  ▽滑动浏览更多
  
  翻开姚胜华去世前一周的日程表,人们惊异于他钢铁般的意志。
  
  前一周周五至周六,出差前往北京投标某军品,当晚修改标书至23点,周六晚一夜未睡。
  周日上午乘坐高铁返汉(车上亦未睡),中午到家,在家中待数小时后回到厂区。
  周一,半天开会,半天批改文件处理公务。
  周二,白天处理公务,晚上召开每周的民船例会至22点。
  周三,凌晨4点前往现场,监督24000载重吨原油船2号船“长祥洲”号下水全过程。清晨6点30分返回办公室,7点不到乘车前往湖北省科协第十届代表大会会场参会,开会至傍晚返厂。
  周四,白天正常办公,傍晚召开民船例会至21点30分,随后处理公务至22点返回宿舍;
  周五清晨约6点30分,昏倒。这一天的日程表,又是满满当当排到深夜……
  在评价姚胜华时,几乎每一位受访对象都异口同声地说他“太操心”。
  就在他去世前一天,儿子姚靖维在工作中第一次写标书,打电话请教他。
  “这个标跟我们部门业务不是很相关,恐怕很难竞争上,我能不能少写点,把空填完得了?”刚工作一年的小伙子问父亲。
  “工作上的事情莫想着偷懒,一定好生(方言,即认真的)写!写得好了,对你总有好处。”姚胜华千叮咛万嘱咐,“我现在忙,周末再跟你好好聊这事。”
  然而,孩子再也没能等来父亲的教诲。
  今年8月,安保部党支部书记刘伟陪姚胜华在厂区某艘船上转了一圈,发现他脸色惨白,急忙扶他进车喝水。
  “您是缺乏休息。”刘伟下了判断,“不能这样熬下去了!”
  “我哪睡得着呢?”姚胜华缓了半天气,像自问自答,“节点不能拖,这是几千号民船兄弟的饭碗!”
  姚胜华太累了。质量、安全、技术、军民船生产……他的自我加压和责任心,让他难以放下身边的每一件事。这根被誉为“钢筋铁骨”的船舶之弦,越拉越紧,就要断掉了。
  有一次,儿子陪姚胜华一起在江边“压马路”时,他说,等到退了休,就要坐在江边一条长椅上,什么也不想,就那样看着江上的那些船,看江上的水波,看微笑着、嬉闹着的人群,看天空云起云散、世界悲欢离合。“就那样坐着不动,晒一晒太阳,吹一吹风,就非常舒服了。” 姚胜华想了想,对儿子说。
  一次聊到退休,朱小舟说:“退休了就赶上带孙子了。”姚胜华愣一下,慢慢回答:“还是让我老娘和老婆带吧。”
  “似乎下意识的,他没有把自己纳入这件事范围内。”朱小舟感慨。

  
  △一家拍过屈指可数的全家福

  
  出事当天,跟着救护车涌入医院的近百号人,围在抢救室门口焦急等待。当医生宣布结果,把姚胜华从抢救室推出时,刘江晗觉得,这个似乎在沉睡的人,好像小了整整一圈。
  
  “记者,你说一说,这人怎么会显得这么小呢?”采访中,这位坚强刚毅的北方汉子忍不住痛哭失声。
  姚胜华这是把自己熬干了、燃尽了!这疲惫身体凝练出的,是一颗颗丰盛的硕果,一座座耀眼的丰碑!
  急性心肌梗死——冰冷的诊断书说明了他倒下的原因。从这个层面看,姚胜华的倒下证明,人如钢铁、导体和混凝土,自有其容许的负荷极限。
  姚胜华曾在QQ空间发文扪心自问:当你不能左右事态进程时,你是否拥有一颗强大的心脏,可以战胜内心的脆弱与心灵的焦虑,从不放弃希望,一步步迈向目标?
  就这一点,我们又可从他身上发现,人体生理的极限,同样可以超越——直到生命的最后,他的心仍然放在武船集团发展上,放在船舶工业和海防事业的强大上,从未懈怠一丝一毫!生命的最后一刻,姚胜华是否还有牵挂?是否还在想着他的那些船“儿子”们?是否还在为海防事业和武船集团的发展殚精竭虑?
  追悼会那天是周末,前来为姚胜华送行的人比预期多出几倍,告别厅完全挪不动步子,人流延续到厅外。祖国各地的亲朋好友来了,世界各地的亲朋好友来了。佩戴用的白花开始准备2袋——完全不够!殡仪馆又送来6袋。
  人们哭泣着朝姚胜华的遗像望去,没有人相信他会离开。
  “那张照片不应该是黑白的啊。”在现场,有人哭着说。
  “他终于休息了——清风作伴,永远的休息了。”另一位同事说。
  老母亲有严重的基础疾病,人们只得以“胜华腿摔伤了,要见您”的理由将老人“骗”到武汉。得知真相后,老人当即卧床不起,悲痛欲绝;妻子张雪难以接受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在告别仪式现场哭倒在地。儿子姚靖维,强忍悲痛数天,与父亲同事家人们一起料理丧事。告别仪式现场,小伙子一言不发。视线穿过悲痛欲绝的人流,姚靖维看到,父亲安详地躺在鲜花丛中。恍惚中,父亲熟悉的歌声又在脑海中回荡:“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姚靖维痛哭失声。
  姚胜华,这位农民的儿子,为中国船舶工业奋斗了31年,亏欠了家人31年,现在,终于安息了。
  “心外无物,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是姚胜华的微信签名,有一份在工作中从未展露的闲情逸致。
  长眠在汉水之滨,姚胜华静静俯瞰江水上奔流不息的大小船舶——他退休后的梦想,现在实现了。
  从这里出发,长江蜿蜒曲折千余公里,最终汇入大海。万河入海处,一艘艘大舰巨轮正遨游五洲四海,行遍万里大洋;从这里出发,有中国船舶人砥砺百年的奋进步伐。从“舰”指深蓝到发力深远海,船舶人正以阔步昂扬的姿态走在自主创新的光明坦途之上;从这里出发,扬波大海,走向深蓝。中华民族向海图强、向海而兴的海洋强国之梦,正一步步变为现实,成为大国复兴的坚实脊梁!






| 记   者:刘   畅/郭佳泰
| 责   编:王   琦
| 校   对:方   浩
| 审   核:项   丽/甘丰录